-
14世纪,一位摩洛哥旅行家在刺桐港开启航海盲盒
五代时期,泉州遍植刺桐,得名“刺桐城”。10至14世纪,这座被刺桐花浸染的港口,是亚洲海上交通辐射格局中极其重要的东方支撑点。海舶如织,载来异域奇珍,运走东方巧艺;商使云集,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融。这里,是“Zayton”,是全球货物的集散地,更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而这一切,因一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到来,再次享誉世界。刺桐花绽放(王柏峰 摄)1346年,伊本・白图泰踏足刺桐港,眼前“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的壮阔,让他在游记中掷地有声:“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这位旅行者或许未曾知晓,他笔下的“Zayton”,将成为穿越六百多年的文明密码,在时光长河中持续书写着东方与阿拉伯国家的对话。帆影里的东方传奇伊本・白图泰的目光,最先被刺桐港的帆影吸引。那些破浪而来的中国大帆船,是14世纪航海文明的巅峰造物。“中国船分三类:大的那种叫朱努克,单独一艘叫艟;中等的叫舟或艚;小型的叫舸舸木。大船上有十二面帆,最少的也有三面。这种帆用竹篾编织而成,很像席子,一直张挂着,从不落下,根据风向随时进行转动。停泊时,便让这些篾帆停在风口。这样的大船一艘上往往有上千人为它服务,仅水手就有六百名,再有四百名武士。他们中有弓箭手、身穿铠甲的勇士以及朱乐希叶即投掷古脑油火器的人。每一艘大船后面都跟随有三艘小船:其中一艘的大小相当于大船的二分之一,另一艘相当于三分之一,还有一艘相当于四分之一。这种海船只有中国的刺桐城或克兰穗城即中国的穗城才能制造。”这不是简单的航行,而是人类向海洋挑战的史诗。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刺桐梦华图》里,就再现了10至14世纪中外商船满载番货抵达刺桐港时的繁荣景象。(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供图)帆影所至,商贸繁盛。伊本・白图泰在此邂逅来自不同国度在泉州居住生活的人,多元文化于此交融,各类经贸活动蓬勃开展。“这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以生产锦缎而闻名,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锦。这种锦缎比行在缎和大都锦更好。”“我到达该城的当天,就遇见了曾携带礼品出使印度的那位亲王。他曾与我们结伴同行,后来他的船也被风浪打翻。他一见到我便向我致意问候,并把我介绍给署长。署长为我安排了一座舒适的宅院。”他笔下泉州城里的居民,像中国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户户有花园和天井,住宅建在花园当中”,与摩洛哥的斯基勒马赛城的情形相仿。不久,伊本・白图泰南下广州,再返泉州,接到元朝皇帝的邀请后乘一条豪华的官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元大都。1349年秋,伊本·白图泰顺京杭大运河沿原路返抵泉州,后乘船经菲律宾、马来西亚、锡兰、印度、佐法尔、埃及、突尼斯,于这一年年底回到了故乡,结束了他的中国之行。回到家乡的伊本·白图泰,在摩洛哥的街巷,向人们讲述着东方的传奇,他口中那座叫“刺桐”的城市如同一颗星火,点燃了阿拉伯世界对东方的无限向往。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六百多年的时光流转,刺桐与伊本・白图泰的故事依旧在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在泉州的文物史迹中静静沉淀。2004年,中阿合建的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成,陈列馆如一座桥梁,架起古今文明,记录下丰富而珍贵的海交文物史迹。如今,馆内的伊本・白图泰雕塑,已成为泉州与伊本·白图泰之间渊源最直观的见证。《伊本·白图泰游记》关于“刺桐港”的记载被学术界视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世遗总展示馆序厅处便以其记录,持续挖掘和传播这一文献的历史价值。泉州海交馆内的伊本·白图泰雕塑 (陈起拓 摄)2008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两国联合于当年11月1日发行了一套3枚纪念邮票及纪念封,并启用了德化窑军持纪念邮戳。《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丝绸镶瓷邮票小全张,是世界上第一套将丝绸和瓷器两种元素结合起来的外交邮票,并特别选取中国瓷都德化白瓷军持镶嵌在丝绸上,以德化窑军持为主题,背景图还选用摩洛哥王国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达中国的航线图,浮雕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讲述了伊本·白图泰由摩洛哥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枚瓷器邮票小全张。伊本·白图泰与“Zayton”的故事,随邮差的脚步走向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丝绸镶瓷邮票小全张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伊本・白图泰的足迹,为泉州与摩洛哥系上了跨越时空的文明纽带,这份因交流而生的情谊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激荡出人与人之间更动人的回响。王强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的摩洛哥非斯的卡鲁因大学图书馆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手稿上,找到了“Zayton”。2018年,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教授王强到摩洛哥非斯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接待,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的摩洛哥非斯的卡鲁因大学图书馆,他翻开了泛黄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手稿,当“Zayton”一词映入眼帘时,恍若看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帆影。他被当地电视台称为“来自泉州的伊本・白图泰”,这个称呼不仅是对他的敬意,更是对两座城市文化纽带的认同。行程中王强发现,当地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端上炖肉、烤饼、热菜摆满餐桌,这份热情与上菜的样式和泉州百崎的传统喜宴相似;泉州的锡雕、石雕、铜雕技艺精湛,摩洛哥的工艺同样历史悠久,花纹中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2024年,70岁的摩洛哥自行车运动员卡里姆・穆斯塔用另一种方式致敬伊本・白图泰。他从卡萨布兰卡出发,历时200余天穿越15个国家,来到中国,并来到泉州,只为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伊本・白图泰雕塑合影。“所有摩洛哥人都知道伊本・白图泰,也有许多人知道泉州有这样一尊雕塑。”他的话语里,透着对“世界最大港口”的向往。卡里姆·穆斯塔与伊本·白图泰雕塑合影(王柏峰 摄)今年7月,第十三届“艺汇丝路”展览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幕,摩洛哥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被泉州的簪花、永春香与闽南建筑深深吸引,她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与泉州的观众畅谈熟稔,好似许久不见的好友,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返程后,她给一位泉州友人发来信息:“我会再回来”。摩洛哥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将泉州的簪花、永春香与闽南建筑元素融入作品(李伟才 供图)从伊本・白图泰笔下“Zayton”的帆影,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上呼啸的货轮;从卡鲁因大学图书馆手稿里的“Zayton”,到艺术家笔下的交融图景,刺桐与伊本・白图泰的故事,传递着——海上丝绸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固定的航线,而是一条流动的文明长河,始终奔涌向前。如今,数字化的浪潮正推动着这条长河奔腾不息——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将在泉州召开。这场论坛,是新时代“数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坐标,更是泉州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新延续。正如伊本・白图泰当年用文字记录刺桐港的繁华,如今的数字技术正以更迅捷的方式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赋能下,连接起不同文明,打造数字时代跨文化交流的新符号,在互利共赢的实践中扎根,最终将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现实。来源:泉州发布2025-07-23 12:42无线泉州 新闻
-
左手千年海丝右手数字未来,泉州“双面孔”惊艳媒体采风团!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启幕前夕,媒体记者与外籍网红博主组成的采风团走进泉州。在第二天的行程中,他们探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六胜塔等承载海丝记忆的人文地标,深入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工厂等数字化前沿阵地,感受数字技术为这座“光明之城”注入的全新活力。参观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探秘泉州海交馆博主镜头定格海丝记忆昨日上午9时许,采风团一行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驻足于古代宗教石刻、波斯孔雀蓝釉陶瓶、郑和下西洋船队模型等珍贵文物前,透过斑驳的历史印记,遥想刺桐港“市井十洲人”的繁华盛景,感受中国航海精神与海丝文化的深厚底蕴。“泉州在非遗保护、商贸交流中的成就,印证了这座城市作为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一位成员感慨道。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时,来自英国的博主巴尔特·李尤为投入。他与助理手持设备全程拍摄,在镜头前娓娓道来:“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最独特的航线,而泉州正是它的起点……”镜头里,他细致地介绍着“光明之城”的商贸传奇,让海丝故事通过数字平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打卡数字产业园机器人互动引众人驻足在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采风团考察了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和河钢集团,了解泉州数字化产业发展现况。“能聊天吗?”“可以互动吗?”在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一台自主研发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引发众人围观。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它迈着稳健的步伐上前,友好招手致意,还灵活弯曲手臂,对着镜头“比心”。参观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光明网要闻采访部记者李飞坦言此行“不虚此行”。“来之前就知道泉州作为‘世遗之城’有22处世界遗产点,得知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此举办,更是满怀期待。”他特别提到在泉州海交馆里注意到的细节,“古代番邦商人在街头吆喝‘带货’,本地商户闻声选货。而现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让货物跨境流动更便捷——这正是海丝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延续。”见证“智造”活力世遗古迹与数字科技引热议数字化浪潮下,泉州传统产业正加速蝶变。采风团在信泰(石狮)科技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看到,一幅智能生产图景徐徐展开:“5G+AGV智能叉车”按指令在车间与仓库间穿梭,精准运送原材料;入库、出库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控,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纺织服装等产业的“5G+”应用场景,正让“制造”向“智造”跨越。参观信泰(石狮)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完智慧工厂与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后,采风团来到石狮东海岸,探访六胜塔与林銮渡。古塔矗立海边,见证着海丝古韵的传承。华人头条的记者苏漫琳在塔下驻足良久:“海交馆的宋代福船模型、出水古币,让我仿佛穿越到‘万国来商’的宋朝。”她建议,泉州可将3D影像等技术与古建筑结合,“让千年文化在数字技术中焕发生机”。参观六胜塔谈及对论坛的期待,苏漫琳送上祝福:“愿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架起新桥梁,让千年丝路精神在数字时代绽放光芒,带动沿线各地共赴繁荣!”来源 | 泉州晚报2025-07-23 10:30无线泉州 新闻
-
福建泉州:构建“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畅通青少年成长通道
今后,拥有体育运动兴趣与天赋的孩子,升学之路将更加畅通!泉州市教育局正着力构建“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有体育优势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量身定制专属训练与学习规划,让他们无需因训练担忧未来升学。首批87所泉州市青少年体育人才“一条龙”试点学校(含校区、教育集团)名单正式公布,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这标志着泉州市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迈入全新阶段。 01足球、篮球领航 学训融合保质量此次试点以足球、篮球为首批项目,后续将逐步扩展至棒垒球、乒乓球、啦啦操等领域。泉州市计划通过两年建设周期,形成可复制的体教融合模式,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文件中还对试点学校的训练以及文化学习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试点学校每周训练不少于5次,累计训练时间不少于10小时,寒暑假训练时间不少于120小时。截至目前,泉州一中、培元中学、泉州七中、石狮石光中学、石狮一中等5所试点高中学校均已有序开展暑期训练。同时,为保障孩子们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首批试点高中学校可探索组建足球、篮球特色班,制定合理的课程与作息制度,既保证竞赛训练时间,又配备优质的文化学习师资力量。 02学段贯通 立体化培养目标根据方案,泉州市将建立“1所优质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的紧密型体育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高中定方向、初中强衔接、小学重基础”的分层培养模式。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培养与基础技能普及;初中阶段,强化专项技术训练;高中阶段,对接省级以上竞技赛事标准,实现“学段互通、课程衔接、评价一体”的立体化培养目标。 03四位一体协作 强化资源保障为确保培养体系高效运行,泉州市构建了“教育部门统筹、学校主体实施、高校专业支撑、社会协同保障”的四位一体协作模式。明确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区域资源调配,试点校制定跨学段衔接课程方案;引入高校及教科研机构专家团队组建“智库”,定期对训练计划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共享教练员”模式,探索由体育部门选派专业教练驻校指导,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试点校学生免费开放,缓解训练资源不足问题。 04一生一档动态考核 确保质量泉州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将实施“年度考核+动态调整”管理制度,考核内容涵盖队伍建设、训练与竞赛、保障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学校,将取消其试点学校资格。同时,试点校需完善运动员动态考核机制,建立运动员个人档案,按照“一生一案”模式跟踪监测运动队文化学习情况,制定“一条龙”贯通培养强制退出机制。 05完善升学机制 细化招生方案在招生政策方面,市教育局明确了具体实施细则:足球项目试点学校每年每学段招生人数不超过20人,篮球项目试点学校每年每学段招生人数不超过15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招生计划为额外增量,不占用学校原有招生指标,且各试点学校未完成计划数将不再调回。今年,全市“一条龙”招生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试点初中校从试点小学中录取117名小学毕业生,5所试点高中校累计录取44名试点初中毕业生。此次政策的细化实施,标志着泉州市体教融合工作进入新阶段,将为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未来,市教育局还将积极推进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专门的人才输送通道,并探索实施“文化素质+专项技能”的综合评价升学机制,为体育特长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审:吴丽峰 二审:黄美清 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2025-07-23 09:42无线泉州 新闻
-
鲤城:开设体重管理一体化门诊 守护居民健康
日前,鲤城区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开设体重管理一体化门诊,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科学、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服务,助力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鲤城区融媒体中心:魏冰冰 陈泽榕(实习生)【无线泉州】一审:张桂菁(实习)【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2025-07-23 09:39无线泉州 新闻
-
中医药现代企业入驻鲤城区科创中心 赋能区域医药健康产业
日前,泉州市中通医药有限公司正式入驻鲤城区科创中心,这也是鲤城区首家以“互联网+物联网+中医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鲤城区融媒体中心:颜沐 魏冰冰【无线泉州】一审:张桂菁(实习)【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2025-07-23 09:38无线泉州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