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苍穹最近的土地上,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用听诊器测量着海拔的高度,用手术刀刻画着生命的温度,将医者仁心化作雪域之巅最恒久的守望。今天的《时光邮筒·刺桐花开第三极》系列报道,我们将在“时空来信”中聆听着雪域“门巴”践行的赤诚诺言。【↓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泉州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 洛隆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詹志强:“那些缺氧时的坚持、离别时的不舍,都成了生命里最亮的光。别担心,你交出的答卷,配得上这身白衣和远方的信任。”泉州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 洛隆县人民医院党支部副书记 副院长 护理部主任 黄翠琴:“那些缺氧的夜晚、挑灯写方案的坚守,将成为你胸前的勋章。拥抱这片土地,它会馈赠你比时光更重的礼物。”“雪域门巴”是藏语中对医生的尊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守。”“门巴”詹志强、黄翠琴以医者之名,诉说着最最质朴的生命之缘。听闻医生来到家门口,泉州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帐篷前已排起长队。这支由骨科、内科、疼痛科、护理部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队,正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藏族同胞 四兰拉宗: “现在有病的时候,医生也到门口了,这又方便。”藏族同胞 阿旺:“这些医生特别好,做手术,他们给药,好得很。”泉州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 洛隆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詹志强:“牧区老百姓的就医观念比较薄弱,医疗资源比较匮乏,所以每年我们的医疗队都会组织8名的援藏队员到乡镇进行一个巡回义诊,进行三医下乡。三年来,我们组织了30多万元的药品,将牧区的药品难的问题给与解决了。还有送知识,每年我们都进行村医知识能力的培训。”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同时,泉州援藏医疗队也在着力推动医院管理现代化。援藏医疗队对洛隆县人民医院原有行政管理体系、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创新引入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为核心的7S管理。如今手术室、药品房等焕然一新。洛隆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 洛松卓玛:“这边是一个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库房,以前没有做7S管理之前是非常杂乱的,现在我们做成7S管理以后,我们每个箱子都贴上了明确的标识,现在我们找东西都方便了,很快速,工作效率都提升了。”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7S管理理念已深深融入医院的日常运行,助推洛隆县人民医院向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洛隆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干事 何烨:“援藏老师、医务人员全员牵头,组织全院人员培训7S标准,明确各区域的责任分工,既对问题逐步排查,对物品摆放、环境清洁、操作流程、安全隐患建立问题清单。我们主任经常带着我们7S小组成员通过定期的检查,PDCA循环,将7S的要求固定日常、划制度。”泉州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 洛隆县人民医院党支部副书记 副院长 护理部主任 黄翠琴:“核心在于其能通过规范现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从我们基础层面构建我们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对医院而言,医疗环境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医护效率和服务质量。7S作为科学规范的基础管理工具,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注入持续的动能。”泉州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 洛隆县人民医院院长 高艺鹏:“我们加强学科的建设,建立了自控中心、病理中心、检验中心 大骨节病一体化救治中心、体检中心、消化内镜中心等等。我们加强开展师带徒工作,加强本地人才的一个培养,组织全体医务人员的一个理论学习,实现医护无证清零工作。”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帮扶,援藏医疗工作已深刻改变了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轨迹。援藏医疗队在藏期间,共免费救治大骨节患者行手术治疗500余人次,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200余例,患者群覆盖洛隆及周边7个县,区域外患者达29.18%。2024年,医院门诊接诊量3万余人,住院量2千余人,手术量200余台。医疗队近年完成近500台膝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持续推进大骨节病动态清零工作,得到国家卫健委一致认可。2023年1月和2024年2月,集体获得国家卫健委医政司感谢信。泉州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 洛隆县人民医院院长 高艺鹏:“我们开荒拓土,突破40余项县域首例技术,让“不可能”成为历史。我们守护生命,重症转危为安时的泪光,卧床老人重绽的笑容,都是信仰的回响。我们播种希望:“师带徒”培养本土骨干,藏族医生独当一面。援藏是藏汉共赴的洗礼,让我们以医者之光永耀雪域!”记者:魏佳媚 林工滨 吴裕鹏【无线泉州】一审:林明谈【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