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泉惠石化工业区热电联产项目稳步推进
    自2023年起,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500强企业专场招商大会。本月28日,第三届500强专场招商大会即将启幕,旨在持续深化我市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的全方位、多领域长期稳定合作。记者从市招商办获悉,去年大会成果丰硕,81个签约项目落地超半数,总投资超2200亿元。【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台记者:刘雪琳 林工滨【无线泉州】一审:吴丽峰【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19:29无线泉州·要闻
  • 德化:“瓷”链“智”变 千亿倍增
    陶瓷产业,是德化的立县之本、富民之基。3700余年的制瓷历史为当地产业发展积淀了深厚底蕴,德化现拥有陶瓷企业超4500家,其中,规上企业250家。2024年,德化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5%以上,同比增长15%,增速高于全国陶瓷产业平均水平。在“中国白”闪耀世界的荣光背后,一场以创新破局、以生态聚势的工业倍增攻坚战,在德化全面铺开——今年年初,为落实省委“奋勇争先、再上台阶”要求和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部署,德化县委、县政府快速响应,出台行动方案,擘画发展蓝图:力争到2029年,产值超5亿元企业规模稳步扩大,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显著提升。“培育壮大重点工业企业规模,加速构建以陶瓷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德化‘向好、向绿、向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德化县县长吴志朴的话语掷地有声,工业倍增路径图清晰可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更多企业数量、创新能力等核心指标倍增,推动企业拓规提质,产业生态更加完善。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德化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今年1至6月,德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位居全市第六,工业投资增长34.5%、位居全市第四,自营出口同比增长4.03%、位居全市第七,实现逆势增长;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市级产业龙头企业12家。德化白瓷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机制破局 全链赋能育强企“倍增行动是德化陶瓷产业迈向千亿产业集群的催化剂。”在德化县副县长郑荣尊看来,实施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德化正当其时——2018—2022年,德化县实施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行动,产值从328亿元增长到502亿元,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3年又启动了“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7年实现陶瓷产业集群突破千亿元。郑荣尊表示:“去年,德化陶瓷产业总产值达663亿元,为倍增行动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今年是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节点,开展倍增行动,将加速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为持续保障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顺利推进,德化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制定《德化县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方案》,聚焦规划实施产业方案、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加快绿色数字技改、加大科技创新发展、全力拓宽市场渠道、强化招商引资提质等六大重点任务,系统性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倍增。“我们将重点做好前端诊断、中端赋能、后端服务三个环节。”郑荣尊介绍。梯度培育,构建“雁阵”梯队。德化创新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对规上企业和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和精准画像,精心筛选出150家优质企业纳入“倍增储备库”,重点跟踪其营收增速、研发投入强度等核心发展指标。同步实施“小微企业升规、规上企业提质、骨干企业做强”的梯度培育计划,着力构建层次分明、接力发展的“雁阵式”企业梯队。技术攻坚,破解升级瓶颈。针对家族企业发展瓶颈、工艺瓷智能化改造难等产业痛点,德化一方面大力引导企业拥抱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营销“五新要素”,推动传统产业涅槃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支持中科智能装备研究院成功研发AI视觉喷釉机器人,助力丰弘机械攻克多工位滚压成型机技术难关。今年以来,全县已推广智能装备75台(套),推动65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同时,借助“何朝宗杯”工业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平台,促进国潮文化、非遗元素与智能陶瓷深度融合,催生出宠物陶瓷、AI电子水杯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跨界产品,打开了市场新蓝海。服务护航,响应“零延迟”。德化建立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帮扶346家重点企业机制,25个县直部门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创新打造企业诉求“收集—分办—协调—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面对复杂难题,则启动跨部门专班进行集中攻坚。针对出口企业普遍反映的海运成本高痛点,德化迅速行动,开通“陶瓷专列”,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达20%,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创新裂变 智造引领价值跃升“倍增行动”释放的政策红利,正转化为企业协同创新的澎湃动能。在科研院所的有力护航下,德化陶瓷企业锐意革新,向价值链高端发起有力冲击。走进新博龙陶瓷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全自动注浆生产线高效运转,异形多瓣模滚压成型自动生产线精准作业,机器人喷釉臂挥舞自如——这是公司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德化建设的“陶瓷产业智能装备中试研发平台”合作研发结出的硕果。这家专注于香薰陶瓷赛道的新锐企业,每年坚持将过半利润投入智能化改造。“机器代工带来的是产能与品质的‘双飞跃’,产品成品率提升到96%,生产效率提高了80%以上。”新博龙陶瓷有限公司经理苏荣沛介绍,从“制造”到“智造”,不仅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助力其成功开拓了西班牙、意大利等高端市场,今年上半年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眼下,公司正加速建设5G智慧工厂,通过“3赋能+1协同”MES制造一体化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同样在智能化浪潮中焕发新生的,还有老牌陶瓷企业佳诚陶瓷。 该公司生产线上,数字化变革同样深刻。作为德化首批完成“机器换工”的重点工业企业,佳诚拥有的4条全自动生产线、8条半自动生产线以及自动上釉机、喷色机等智能设备高效协同。“我们还完成了窑炉改造,引进德化第一批2条66米全自动数显控制隧道窑,每天烧制量从30立方米提高到100多立方米,用电量可节省30%以上。隧道窑的余热还被回收用于烘干瓷坯,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公司董事长苏建源告诉记者。当前,佳诚陶瓷主要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覆盖率超过90%,形成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线,特别是公司于今年启动的“全自动陶瓷生产线智能化制造项目”,正推动其在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等领域实现新跨越。如今,佳诚陶瓷生产的陶瓷花盆和家居用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比高达90%。在这场深刻的“智变”浪潮中,中科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扮演着关键的技术破壁角色。“我们紧盯产业痛点,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人才培育的全方位支持。”研究院工作人员杭嘉璇介绍。该院研发的“陶瓷四工位智能喷釉机”成功攻克喷釉不均匀的行业难题,换釉清洗时间大幅缩短至1.5小时;为新博龙量身定制的国内首台“滚压多瓣模”自动化设备,显著降低劳动强度60%,成品率提升15%。截至目前,德化全县累计推广智能装备755台(套),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率高达95%,为产业整体跃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院企间的产学研联动还在更广的领域进行: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与富东陶瓷开展激光雕刻等新工艺研究;引进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铝基耐热硅板”、湖南吉成新材料的“碳化硅复合材料耐火板”等新型窑炉材料技术,补足耗能耐用硅板缺口。当技术创新在车间如火如荼展开时,材料领域的革命也在同步发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夏金刚,完成了从古建筑屋顶艺术陶瓷工艺师团队到高耐热陶瓷配方科研引领者的华丽转身。2022年,公司自主研发的以碳晶材料为核心的竹炭锅系列产品横空出世,涵盖汤锅、煎炒锅、烧水壶、水杯、餐具及电饭煲等小家电。“竹炭锅的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陶瓷绝缘无法导磁传热的根本缺陷,使其能完美应用于电磁炉等现代厨房场景,填补了国内‘大健康’陶瓷炊具的空白。”华夏金刚经理李秀婉表示。竹炭锅的广泛推广,有效拉动了德化本地竹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实现了产业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据悉,近年来,华夏金刚持续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致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自身工艺的深度融合,并启动建设智慧工厂,推动企业向绿色智造、智能制造转型。如果说材料创新拓展了陶瓷的功能边界,那么设计赋能则重塑了陶瓷产品的美学价值与市场定位。刚完成“小升规”的昌宏礼品有限公司,凭借对工业设计的极致专注,在看似不起眼的冰箱贴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走进公司展厅,但见木质、竹制、陶瓷、珐琅彩、亚克力等材质各异、设计精巧的冰箱贴琳琅满目。“小众赛道,设计就是核心竞争力。”昌宏礼品总经理张光明介绍,公司专门成立8人研发设计团队,并成功签约法国知名艺术家让·米歇尔担任设计顾问,汲取国际前沿灵感。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和价值链的源头。“我们鼓励陶瓷企业建立自己的设计中心。”德化县工信商务局局长赖诗坛介绍。近年来,德化通过鼓励企业创建设计中心,落户全国陶瓷行业唯一的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落地中国动漫陶瓷供应链产业园,成立全球陶瓷供应链管理中心、“中国白·德化瓷”义乌优品选品中心等,多维突破工业设计发展。如今,德化已拥有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县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多层次的设计生态体系日臻完善,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动能。五大护航 厚植倍增沃土工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方位、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体系。赖诗坛介绍,为扎实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德化全力构建政策、融资、法律、人才、市场五大保障支柱,为产业腾飞培植深厚沃土。政策保障强信心——系统梳理整合智改数转、工业设计等208条惠企措施,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全面落实境外参展展位费、出口信用保险、公平贸易支持“三个100%”补贴政策,以及省市最新出台的支持拓展国内外市场20条措施。积极宣讲解读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风险的16条策略,稳定企业预期。 今年以来,已有238家次工业企业获评工信部、省工信厅、市工信局授予的“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等荣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总数达94家,全市第3)、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3家(总数达158家,全市第3);新增市级产业龙头企业12家(总数达84家,全市第2)。融资保障活血脉——大力宣导省级技术改造项目融资支持专项贷款(技改贷)、市级技术创新基金“白名单”政策以及全省金融机构的87个特色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工具,常态化开展政银企担融资对接活动,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今年以来,包括太阳鸟工艺在内的17家企业成功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锦瑞隆等13家企业入选市级技术创新基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白名单”,累计帮助168家企业获得省技改贷、技术创新贷、应急周转金等融资支持近20亿元。法律保障御风险——面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动带来的挑战,特别是美国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德化主动作为,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涉外法律政策专题解读,加快选聘专业涉外商务法律顾问团队,为重点工业企业提供精准的法律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解决方案,全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人才保障注动能——组织重点企业走进华侨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开展“引才校园行”,采用“政策宣讲+优质岗位推介+现场签约”一体化模式,精准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德就业创业。同时,灵活运用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靶向招引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技能工匠。今年以来,联合人社等部门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场,累计服务企业558家次,发布就业岗位近1.2万个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083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市场保障拓空间——加速推进中央商务区、物流监管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高效运营全球陶瓷供应链管理中心、跨境电商集聚区、陶瓷外贸集聚区等开放平台。多维整合资源,精准布局国内外市场:一方面深化与“米其林指南”的战略合作,借助其全球餐饮顶流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德化陶瓷在高端消费市场的形象与份额;另一方面,在巩固欧美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区域合作机遇,积极组织企业赴日本、东南亚等地开展巡展推介,系统性开拓金砖国家、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增长极,不断拓宽“中国白”的全球版图。昂首迈向千亿产业集群,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正为千年瓷都德化注入前所未有的澎湃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以“瓷”为链,以“智”为变,一个创新活力奔涌、绿色底蕴深厚、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大的世界级陶瓷产业集群,正在闽中大地加速崛起。来源:泉州晚报社【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15:15无线泉州 新闻
  • 泉港区:高能级平台助力打造区域性人才创新高地
    近年来,泉港区依托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精准打通资源整合、人才集聚、技术转化的关键链路,高效汇聚了涵盖顶尖专家、产业骨干、青年科研人才的多层次创新队伍,推动科研攻关与本地产业需求深度耦合,为打造区域性人才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引共育平台筑基打造人才高地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智力引擎”,泉港区充分发挥“一室两院四中心”等科创平台资源整合优势,一边以平台为纽带引进顶尖专家团队,一边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培育产业急需人才,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的良性生态。清源创新实验室作为省级创新实验室的标杆,依托其在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在人才引育方面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实验室采用“双聘双跨”“顾问合同”“室企合作”等灵活机制,打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壁垒,实现了人才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我们围绕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针对性布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吸引专家团队入驻。目前已引进21个科研团队及项目组,涵盖400余名优秀科研人才,其中包括3名院士、8名国家级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更与本地企业形成了深度合作,让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实验室负责人介绍道。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则借助高校学科优势,通过技术项目合作研发、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学术互访等形式,吸引行业领军人才深度参与泉港产业发展。目前,学院已获批建设“福建省合成树脂功能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等10多个省市级创新平台,引进校内外协同创新专家30余名,其中,国家级人才7名、省级人才9名。“泉港的产业需求与我们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平台提供的中试基地、资金支持让我们能快速将科研想法落地。”研究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表示。“地校企合作是泉港突破‘产业大而不强、人才多而不精’瓶颈的关键抓手。我们坚持‘产业需求导向、高校资源导入、政府服务护航’三位一体,让高校成为泉港的人才库、技术库、创新库。”泉港区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对此,泉港区发挥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高校平台与企业需求的桥梁作用,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式,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福州大学石化学院与泉港多家石化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泉港石化订单班”,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定制课程体系。“我们与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等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后也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多年来已培养了上千名高素质的石化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学院负责人介绍道。共研共创技术攻关突破发展瓶颈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泉港区科创平台的支撑下,科研人才、专家团队勇挑重担,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全球化工产业急切叩响绿色转型大门之际,清源创新实验室鲍晓军、朱海波教授团队历时6年攻克“自愈再生”丙烷脱氢铂催化剂技术,首次实现无氯条件下催化剂完全再生,解决传统再生过程氯污染问题。传统工艺为使失活催化剂恢复活性,需在含剧毒氯气的氧化气氛中烧除积碳,并借助氯气诱导铂颗粒重新分散。“这项技术从根源上能够替代氯气再生工艺,减少了碳排放,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在性能上,实验室显示连续再生周期较传统催化剂延长超10倍,有望为高温抗烧结催化剂设计开辟新路径,推广至其他化工领域。”团队核心成员介绍道。“泉港区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清源实验室的平台资源,让我们的团队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最终突破了催化剂再生技术的瓶颈”在回顾团队攻克“自愈再生”丙烷脱氢铂催化剂技术时团队负责人连连感慨。此外,为了促进高能级科创平台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泉港区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更好为企业、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相较于传统的企才项目对接机制,企业与‘科技副总’合作更具黏性、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据泉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0名博士担任“科技副总”,他们依托所属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常态驻企、穿透帮扶,助力企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截至目前,“科技副总”已解决“耐水型纺织品水性涂层”“TFT液晶面板、OLED柔性显示”等技术难题30余个,形成“非贵金属双功能催化剂异龙脑异构化合成龙脑”“再生沥青与橡塑固废耦合技术装备”等创新成果10余项。共用共促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反应炉”,高能级科创平台能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上架”。泉港区从科技研发、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点精准发力,打造“源头在高校(实验室)、中试在平台、落地在泉港”模式,通过构建“初始创新—孵化加速—中试放大—规模化发展”闭环链条,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加速了产业升级的步伐。清源创新实验室产业孵化泉港基地的揭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该基地整合了实验室的科研资源、高校的人才资源和企业的市场资源,为科研项目提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入驻的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分析、融资对接等服务。同时,我们还建设了中试车间和检测中心,让科研成果能够在这里完成中试放大,降低了企业的产业化风险。”基地负责人介绍道。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培育孵化了10家企业,有10余项创新成果应用于省内外企业,新增产值约17.2亿元。此外,泉港区的大院大所、科研平台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合作设立了50余个联合研发中心。这些联合研发中心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科研项目快速从“研”到“产”。目前,全区大院大所已承担国家级、省、市科研项目60余项,累计新增产值超70亿元。从“借智发展”到“聚智引领”,泉港区突破县域地理壁垒,以高能级平台为牵引,将人才流动“物理反应”转化为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下一步,泉港区将持续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平台载体在创新策源、产业培育、人才集聚、项目孵化、服务集成等方面的叠加聚变效应,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为区域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建设汇聚发展动能。来源:泉港区委人才办、中国网、海丝泉州 人才港湾【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14:14无线泉州 新闻
  • 热热热!37℃!泉州市多云到晴 山区部分有阵雨或雷阵雨
    新的一周开启,太阳依旧“干劲十足”,一早出门就感觉热乎乎的,随后转为多云的天气。午后山区局部乡镇有阵雨或雷阵雨,但依旧阻挡不了午后气温高歌猛进,大部分乡镇最高气温33℃~36℃,局部乡镇达37℃,连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为啥这么热呢?那是副热带高压在背后“作怪”,只要它一发力,高温就赖着不走。预计未来三天,天气舞台上仍是高温唱“主角”,雷阵雨“配合演出”,全市以多云到晴的天气为主,山区部分有阵雨或雷阵雨。大伙不但要踏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也要随时关注气象台的预报预警信息,做好午后雷阵雨天气的防范。晴热当道,中午前后需减少户外活动,注意防晒补水保湿。饮食上,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冬瓜、苦瓜、莲子、百合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泉州市区天气预报8月26日 多云 26℃~32℃8月27日 小雨转多云 26℃~32℃8月28日 多云 27℃~33℃8月29日 晴 27℃~33℃8月30日 多云转小雨 25℃~33℃8月31日 中雨转大雨 25℃~31℃来源:泉州气象【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11:00无线泉州 新闻
  • 泉港:党建新模式 结出甜蜜“致富果”
    在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川村,有一片生机勃勃的果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这一切,都源于村里探索出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党建模式。【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泉港台:刘晓明 王晓倩 张彬彬【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09:55无线泉州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