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港区:高能级平台助力打造区域性人才创新高地
    近年来,泉港区依托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精准打通资源整合、人才集聚、技术转化的关键链路,高效汇聚了涵盖顶尖专家、产业骨干、青年科研人才的多层次创新队伍,推动科研攻关与本地产业需求深度耦合,为打造区域性人才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引共育平台筑基打造人才高地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智力引擎”,泉港区充分发挥“一室两院四中心”等科创平台资源整合优势,一边以平台为纽带引进顶尖专家团队,一边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培育产业急需人才,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的良性生态。清源创新实验室作为省级创新实验室的标杆,依托其在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在人才引育方面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实验室采用“双聘双跨”“顾问合同”“室企合作”等灵活机制,打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壁垒,实现了人才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我们围绕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针对性布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吸引专家团队入驻。目前已引进21个科研团队及项目组,涵盖400余名优秀科研人才,其中包括3名院士、8名国家级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更与本地企业形成了深度合作,让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实验室负责人介绍道。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则借助高校学科优势,通过技术项目合作研发、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学术互访等形式,吸引行业领军人才深度参与泉港产业发展。目前,学院已获批建设“福建省合成树脂功能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等10多个省市级创新平台,引进校内外协同创新专家30余名,其中,国家级人才7名、省级人才9名。“泉港的产业需求与我们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平台提供的中试基地、资金支持让我们能快速将科研想法落地。”研究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表示。“地校企合作是泉港突破‘产业大而不强、人才多而不精’瓶颈的关键抓手。我们坚持‘产业需求导向、高校资源导入、政府服务护航’三位一体,让高校成为泉港的人才库、技术库、创新库。”泉港区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对此,泉港区发挥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高校平台与企业需求的桥梁作用,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式,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福州大学石化学院与泉港多家石化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泉港石化订单班”,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定制课程体系。“我们与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等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后也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多年来已培养了上千名高素质的石化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学院负责人介绍道。共研共创技术攻关突破发展瓶颈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泉港区科创平台的支撑下,科研人才、专家团队勇挑重担,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全球化工产业急切叩响绿色转型大门之际,清源创新实验室鲍晓军、朱海波教授团队历时6年攻克“自愈再生”丙烷脱氢铂催化剂技术,首次实现无氯条件下催化剂完全再生,解决传统再生过程氯污染问题。传统工艺为使失活催化剂恢复活性,需在含剧毒氯气的氧化气氛中烧除积碳,并借助氯气诱导铂颗粒重新分散。“这项技术从根源上能够替代氯气再生工艺,减少了碳排放,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在性能上,实验室显示连续再生周期较传统催化剂延长超10倍,有望为高温抗烧结催化剂设计开辟新路径,推广至其他化工领域。”团队核心成员介绍道。“泉港区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清源实验室的平台资源,让我们的团队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最终突破了催化剂再生技术的瓶颈”在回顾团队攻克“自愈再生”丙烷脱氢铂催化剂技术时团队负责人连连感慨。此外,为了促进高能级科创平台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泉港区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更好为企业、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相较于传统的企才项目对接机制,企业与‘科技副总’合作更具黏性、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据泉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0名博士担任“科技副总”,他们依托所属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常态驻企、穿透帮扶,助力企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截至目前,“科技副总”已解决“耐水型纺织品水性涂层”“TFT液晶面板、OLED柔性显示”等技术难题30余个,形成“非贵金属双功能催化剂异龙脑异构化合成龙脑”“再生沥青与橡塑固废耦合技术装备”等创新成果10余项。共用共促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反应炉”,高能级科创平台能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上架”。泉港区从科技研发、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点精准发力,打造“源头在高校(实验室)、中试在平台、落地在泉港”模式,通过构建“初始创新—孵化加速—中试放大—规模化发展”闭环链条,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加速了产业升级的步伐。清源创新实验室产业孵化泉港基地的揭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该基地整合了实验室的科研资源、高校的人才资源和企业的市场资源,为科研项目提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入驻的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分析、融资对接等服务。同时,我们还建设了中试车间和检测中心,让科研成果能够在这里完成中试放大,降低了企业的产业化风险。”基地负责人介绍道。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培育孵化了10家企业,有10余项创新成果应用于省内外企业,新增产值约17.2亿元。此外,泉港区的大院大所、科研平台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合作设立了50余个联合研发中心。这些联合研发中心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科研项目快速从“研”到“产”。目前,全区大院大所已承担国家级、省、市科研项目60余项,累计新增产值超70亿元。从“借智发展”到“聚智引领”,泉港区突破县域地理壁垒,以高能级平台为牵引,将人才流动“物理反应”转化为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下一步,泉港区将持续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平台载体在创新策源、产业培育、人才集聚、项目孵化、服务集成等方面的叠加聚变效应,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为区域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建设汇聚发展动能。来源:泉港区委人才办、中国网、海丝泉州 人才港湾【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14:14无线泉州 新闻
  • 热热热!37℃!泉州市多云到晴 山区部分有阵雨或雷阵雨
    新的一周开启,太阳依旧“干劲十足”,一早出门就感觉热乎乎的,随后转为多云的天气。午后山区局部乡镇有阵雨或雷阵雨,但依旧阻挡不了午后气温高歌猛进,大部分乡镇最高气温33℃~36℃,局部乡镇达37℃,连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为啥这么热呢?那是副热带高压在背后“作怪”,只要它一发力,高温就赖着不走。预计未来三天,天气舞台上仍是高温唱“主角”,雷阵雨“配合演出”,全市以多云到晴的天气为主,山区部分有阵雨或雷阵雨。大伙不但要踏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也要随时关注气象台的预报预警信息,做好午后雷阵雨天气的防范。晴热当道,中午前后需减少户外活动,注意防晒补水保湿。饮食上,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冬瓜、苦瓜、莲子、百合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泉州市区天气预报8月26日 多云 26℃~32℃8月27日 小雨转多云 26℃~32℃8月28日 多云 27℃~33℃8月29日 晴 27℃~33℃8月30日 多云转小雨 25℃~33℃8月31日 中雨转大雨 25℃~31℃来源:泉州气象【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11:00无线泉州 新闻
  • 泉港:党建新模式 结出甜蜜“致富果”
    在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川村,有一片生机勃勃的果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这一切,都源于村里探索出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党建模式。【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泉港台:刘晓明 王晓倩 张彬彬【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09:55无线泉州 新闻
  • 泉港: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绘就平安幸福新画卷
    近年来,泉港区涂岭镇以“长安e站”为依托,通过规范化建设、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打造出一个集多元调解、智慧治理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治中心。【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泉港台:柯铭鼎【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09:55无线泉州 新闻
  • 泉港:烟火气+文艺范 前黄夜市点亮小城夜生活
    近日,“福满寿乡 夜市前黄”美食节在泉港区前黄镇政府门前广场举办。【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泉港台:黄琦涵 刘怡敏【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8-26 09:55无线泉州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