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泉州】泉州疾控提醒:降雨积水要防肠道传染病
    盛夏时节,气温高,湿度大,细菌繁殖快,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加上台风季降雨积水,饮用水和食品的卫生得不到保障,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增高。泉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提醒市民:关注饮食安全,把好“病从口入”关,谨防疾病入侵。【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市卫健委 张燕红 刘志鹏【无线泉州】一审:张桂菁(实习)【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7-15 10:24无线泉州 新闻
  • 最新!福建发布弹性退休示范文本
    7月14日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弹性提前退休告知书示范文本》《弹性延迟退休协议书示范文本》弹性提前退休告知书(示范文本)(用人单位全称):本人_____(公民身份号码:_______________)将于___年___月___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本人自愿选择以___年___月___日作为本人的弹性提前退休时间,截至该日,本人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低于(请勾选其中一个:1.女职工50周岁;2女职工55周岁;3.男职工60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现根据《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在本人选择的退休时间3个月之前,特以书面形式告知。本人声明:本人选择弹性提前退休完全基于本人意愿,不存在任何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职工签字:     年   月   日使用说明1.根据《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职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的,至少在本人选择的退休时间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告知所在单位。2.职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时,可填写本告知书并提交给用人单位。3.截至职工自愿选择的弹性提前退休时间,职工须满足以下全部条件:①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②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女职工50周岁、55周岁及男职工60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③距《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中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3年。4.至少在本人选择的退休时间前3个月,职工填写并向用人单位提交本告知书。5.用人单位不得违背职工意愿,违法强制或变相强制职工选择提前退休。弹性延迟退休协议书(示范文本)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甲方):用人单位负责人:注册地址:职工姓名(以下简称乙方):身份证件号码:联系地址:联系电话:根据《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双方协议如下:第一条 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将乙方的退休年龄弹性延迟至乙方年满周岁个月(即年月日)。年月日至年月日为乙方的弹性延迟退休期间。第二条 弹性延迟退休期间,甲乙双方于年月日订立的劳动(聘用)合同期限顺延至乙方延迟退休之日,(请在以下条款中勾选一个):□原劳动(聘用)合同内容不变(不包括合同期限)。□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变更原劳动(聘用)合同内容,具体约定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双方应当按照劳动(聘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第三条 弹性延迟退休期间,甲方与乙方的劳动(人事)关系延续,甲方按时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含代扣代缴乙方应承担部分)。第四条 弹性延迟退休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规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五条 弹性延迟退休期间,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终止弹性延迟退休,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第六条 弹性延迟退休期间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甲乙双方优先通过友好协商或调解方式解决。第七条 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确认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生效后,双方此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和其他专项协议内容如与本协议内容不一致的,以本协议内容为准。用人单位(签字或盖章):       年 月  日职工(签字):  年    月   使用说明1.根据《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所在单位与职工应提前1个月,以书面形式明确延迟退休时间等事项。弹性退休时间确定后,不再延长。2.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明确延迟退休时间等事项时,可双方共同订立本协议书。3.职工与用人单位应在职工达到《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中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前1个月订立本协议书。4.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的延迟时间,距《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中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5.弹性延迟退休期间,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终止弹性延迟退休,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6.用人单位不得违背职工意愿,违法强制或变相强制职工选择延迟退休。来源: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5-07-15 09:56无线泉州 新闻
  • 【泉州市深化精神创建】破陈规立新风:城乡结合部移风易俗的 “浮桥三治”实践
    一、背景情况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闽南传统习俗根深蒂固,让街道长期面临祭祀繁琐、红白事铺张、公共空间占用、噪音扰民等治理难题。对此,浮桥街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成立移风易俗工作小组,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引领,破除陈规陋习,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二、做法与成效(一)旧俗革新,化繁为简“做减法”一是治丧流程优化,释放公共空间。针对“公妈厅”分散、治丧扰民问题,街道以延陵社区为试点,发动党员带头协调,引导群众投资 560万元,将28座分散的“公妈厅”合并为1座集中治丧场所,实现“集中办丧不扰民”。同步推行文明治丧“24小时介入机制”,组建红白理事会专班,第一时间上门劝导,建成区全面禁止公共场合停放遗体、搭设灵棚,非建成区规范设立固定治丧点。二是祭祀习俗合并,避免铺张扰民。针对祭祀频繁问题,黄石社区牵头调研,组织居民代表赴外地“取经”,将430户居民分散的10余次年度祭祀合并选定一天集中祭祀,通过祖祠统一管理、祭品共享,每户年均节约祭祀成本2000元,且避免了每日扰民现象。该经验已在全街道推广,并带动周边社区完成祭祀习俗简化。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公妈厅合并为一处(二)治理增效,多元共治“做加法”一是迁坟安置与婚俗改革双推进。结合片区更新改造,探索“规划先行+集中安置”模式,完成6个社区征地迁坟工作,将千余座散坟迁入金浦安息堂统一管理,释放土地资源200余亩,为城市建设腾挪空间。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同步打造“婚恋一条龙”服务,成立“笋江月老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单身男女提供免费、公正、真实的婚恋匹配服务,争做婚嫁新风的倡导者。二是红色物业与积分治理双赋能。构建“社区党支部+物业+业委会+志愿者”四方联动机制,打造“红色小区”党建典型,通过物业提升解决群众诉求100余件。依托“为鲤加分”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体系,居民参与简办红白事、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形成“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治理格局。浮桥街道成立笋江月老志愿服务队 (三)文化聚能,传承创新“做乘法”一是“厚养薄葬”理念融入生活。树立“简办红白事,爱心献社区”典型,黄石社区爱心企业家吴育明过世后,其子吴志源以其名义出资50万设立奖学教育基金会,助力社区提升教育水平;东边社区党员简办“三载除服”仪式,将5万元节省资金用于助老;坂头社区居民嫁女简办喜事,捐赠资金建设长者食堂。街道累计开展助老志愿服务85场,建成鲤城首个长者爱心食堂,覆盖老年人600 余名,“老有所依”成为新风尚。二是“以赛代庆”做法渐成共识。改革传统“佛生日”庆典,将原本用于唱戏宴请的数百万资金转化为社区文体事业投入,建设社区篮球场、排球场等公共设施,连续举办“移风易俗新春篮球赛”“U20青少年篮球赛”等赛事,吸引万余人次参与。通过“以赛代庆”,不仅节约资金,更让文体活动成为节日新符号,青少年参与度广泛提升,大操大办、低俗宴请现象基本杜绝。浮桥街道坂头社区爱心长者食堂 浮桥街道坂头社区开展“摒弃婚丧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三、启示与思考启示一:党建引领是核心动力。通过党员“认领任务+带头示范”,从治丧合并、迁坟安置到祭祀改革,党员始终站在一线做群众工作,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实现从“政府推动”到“群众主动”的转变。启示二:民生导向是根本遵循。所有改革均聚焦群众痛点,如治丧扰民、祭祀负担、婚恋难题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如集中治丧释放公共空间、积分平台兑换实惠、奖学基金助力教育,让移风易俗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启示三:文化传承是长效保障。改革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简”中留“礼”,如集中祭祀保留追思核心,佛生日转为文体活动延续节庆内涵,既减轻负担又守护文化根脉,避免“一刀切”引发抵触。启示四:多元共治是关键路径。整合社区、物业、企业、志愿者等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闭环,如爱心企业家捐赠奖学基金、物业公司参与小区治理、志愿服务队助力婚恋服务,构建共建共享的文明生态圈。鲤城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在移风易俗签名墙上签名供稿单位: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宣传部、鲤城区浮桥街道
    2025-07-15 09:38无线泉州 新闻
  • 【泉州市深化精神创建】福建泉州:活化祠堂载体 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辉煌繁华的海丝起点、多元包容的文化底色、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宗祠文化和深厚的乡愁情怀。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试点市,泉州市着眼于活化祠堂载体,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使祠堂有了新功能、新内涵、新作为。一、基本情况泉州现有约5000余座的宗祠,既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资源。近年来,泉州立足区域民俗特色,传承弘扬宗祠文化,充分挖掘祠堂根植基层、联结群众的优势,进一步活化利用、创新发展,把一些祠堂打造为宣教场所、议事场所、公益活动场所,转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培育文明新风,成为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推进基层善治的新载体、新阵地,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二、主要做法(一)文化礼堂话“新风”,声入人心。以宗祠现有空间为基础,泉州培育了65个省、市级家风家训馆,建设村级文化礼堂,因地制宜构建“宗祠+红色文化、家风文化、建筑工艺文化、非遗文化、侨胞文化”赋能模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风文明建设平台”作用,吸纳宗祠内乡贤能人、老党员、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等,致力于移风易俗的宣传,把移风易俗益众利家讲清楚,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讲清楚,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每年,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曲艺表演、情景剧、微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祠堂轮番开展,百年祠堂摇身变成新时代讲堂,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2024年晋江市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二)一约四会解“民忧”,德化人心。祠堂族规宗法是宗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在泉州,部分村(乡)规民约内容直接源自宗祠内的碑刻,如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万氏规约、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的村规民约等。在祠堂内悬挂村(乡)规民约,利用“四会”自治组织特别是农村宗祠老人协会,监督执行、说服劝导,用自身嘉言懿行来垂范乡里、影响群众,更好推动移风易俗村(乡)规民约落地执行。例如,丰泽区北峰街道介入红事25起,节省费用52.25万。同时,将宗祠“议事厅”作为乡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形成民事民议的生动格局,比如惠安县在多个乡镇宗祠创新组建有特色的“惠女调解室”,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三)典型示范革“陋习”,深入人心。宗祠承担着祭祀祖先、操办红白喜事等功能,利用宗祠活动积极发动族内能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带头宣传移风易俗,借助传统节日、农闲季节等时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贴近群众播撒文明风尚的种子。如泉港区前欧村组织本村族内有威望的老人联合倡议,并牵头建设共享联合宗祠,作为办理丧事的集体共用场所,减轻费用支出,遏制浪费现象,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永春县玉西村榜中康氏祖厝成立榜中角落老人协会,开展厚养薄葬、婚丧俭办、表彰好媳妇等工作,以身边好人好事带动文明乡风。 2024年2月22日,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黄素石楼,文明家庭带领小朋友们做花灯,传承文明新风(四)慈善公益增“福祉”,浸润人心。泉州创造性地将推动移风易俗与宗祠文化中光前裕后、孝老爱亲的优秀传统,闽南乡贤文化中“不比阔气比公益,不讲私面讲奉献”的深刻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家、海内外乡贤从最初的捐资修缮祠堂,到后来热心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移风易俗蔚然成风。2024年全市群众通过简办婚丧喜庆节省资金用于捐赠扶贫济困、敬老助老、奖教兴学等事业的资金超亿元,不少姓氏宗祠成立奖学助教扶贫基金会,慰问高龄宗亲、奖优后代;有些较大的宗祠则开辟出百姓书房空间,发展成研学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历史纪念馆等,把宗祠建设成为教育后人、倡导公序良俗的阵地。三、经验体会(一)通过赋予宗祠阵地的新功能,进一步拓宽移风易俗的覆盖广度。移风易俗工作事关千家万户,泉州的宗祠阵地遍布城乡各地。积极探索宗祠阵地“自治”效能,立足宗祠空间场所和深厚底蕴,通过整合资源、融合场景,完善功能、释放效能,引导符合“四有”建设标准的宗祠申报家风家训馆,设立移风易俗专题展示区。推动部分宗祠新添、改造设施,内设多功能区,拓展建设成为群众想来愿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空间重构中严格遵循“形神兼备”原则,在保留文化本真中注入现代功能,让宗祠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二)通过丰富宗祠活动的新内函,进一步挖掘移风易俗的文化深度。泉州在宗祠活化中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通过唤醒集体文化记忆构建治理认同,发挥宗祠教化族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产生强大的价值共鸣。充分挖掘宗祠“楹联、堂号、牌匾、雕刻”和“祖训、宗约、族规、家训”中契合移风易俗的内容和先贤名人的家风故事,推动宗祠祭祀活动与“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相结合,宗祠开展的奖教助学、公益活动与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活动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开展常态化移风易俗宣传教化,走出宗祠传承文化与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融合新路径。2025年2月11日,惠安县刘望海故居举办“古厝扬新风 花式闹元宵”移风易俗主题游园活动(三)通过培育宗祠能人的新作为,进一步增强移风易俗的落实力度。宗族能人既是宗族秩序和行为规范维护者,也是现代乡村治理的“关键纽带”,通过将宗祠主事者、文化能人、经济能人、民俗专家等纳入“一约四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用好其在族群众中的影响和威望,明确其在移风易俗中的宣传教育、规范制定、监督执行职责,通过培训赋能,设立激励机制,让其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骨干力量。如惠安县宗祠理事会成员带头将子女婚宴规模控制在10桌以内,南安林氏宗祠通过能人协商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晋江陈埭镇丁氏宗祠组织“五老调解队”化解婚丧纠纷成功率达95%。
    2025-07-15 09:26无线泉州 新闻
  • 【泉州市深化精神创建】“四项机制”破解城乡文明融合密码
    引言概述泉州市全面落实中宣部关于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部署要求,创新构建“协同创建、资源下沉、结对共建、品牌培育”四项机制,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融合、全域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山区“跨镇联建”“一镇一园”和沿海“八好村镇”等特色模式,形成惠安“山线融合”、永春“全域文明”等示范样板,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一、背景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面对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带来的乡村人口“总量降、老龄化、空心化”等挑战,面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工作力量和优质资源较少,精神文化供给不足,移风易俗任务较重等问题,泉州立足“世遗之城”的城乡特质,发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优势,创新构建四项机制,破解城乡文明建设“温差”难题,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融合发展新路。二、做法与成效(一)协同创建破壁垒,城乡文明融合增引力。建立“双创建双保障”(城市、村镇双创建,资金、项目双保障)协同机制。实施“三化(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管理,构建“测评-指导-会商-整改”闭环体系。创新城乡一体化创建机制,推动46个全国文明村镇对标城市创建标准。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池,近三年累计拨付城乡均等化创建资金1.2亿元,建成129个文明实践示范所、站。德化县“1+16”文明实践综合体等8个项目入选省级项目,带动全市文明村镇创建提质增效。 凤城镇清水湾社区实践站携手铂恩清水湾幼儿园开展“多彩秋韵,欢乐晒秋”活动(二)资源下沉活血脉,城乡文明融合添活力。构建资金、文化、数字资源下沉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7860万元实现城乡文明实践阵地全域覆盖。创新“需求清单+资源图谱”匹配模式,年均开展“文润万家”等城乡融合活动320余场。开发“文明实践云平台”,整合7845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推动城乡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发动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文明积分超市”建设,引导群众捐赠移风易俗节省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建立“爱过年·情暖刺桐”帮扶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城乡互助、资源再生”良性循环。2025年泉州市“文润万家”进小区集中服务示范活动(三)结对共建聚合力,城乡文明融合添助力。建立“五共”(主体共建、阵地共享、队伍共用、项目共创、活动共办)全域共建网络。推行机关、企业、高校、文明单位与村镇、社区、实践站所结对共建机制,实现全市2715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全覆盖,让遍布城乡的“泉民文明实践圈”常态化运行,更具活力。建立“四有(有协议、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督导机制,将共建成效纳入文明建设绩效指标。结对共建培育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特色项目上百个,如晋江“村BA”篮球联赛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安溪茶乡文明实践线带动增收1.2亿元。泉州交发集团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与丰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四)品牌培育显特色,城乡文明融合增魅力。实施“三维(文明创建、文化传承、数字赋能)”培育系统。在45个全国文明村镇实施“一村一亮点、一镇一品牌”工程,三年培育省级及以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品牌72个。创新非遗活化路径,“南音进百村”巡演超400场次,开发13条文明实践精品路线。设立千万元级品牌培育基金,将品牌培育纳入年度绩效,推动上百个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品牌项目迭代升级。推动“蟳埔女习俗”“永春香道”等非遗品牌带动文旅增收超5亿元,德化白瓷文明IP衍生品产值突破1亿元,实现文明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泉州市南安珠渊村二、启示与思考启示一:机制创新是破题之钥。破解城乡文明融合难题,需建立“标准统一、资源互通、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通过创建机制破壁、资源机制活血、共建机制聚力、品牌机制铸魂,实现工作从“单兵突进”向“系统集成”转变。启示二:文化赋能是特色路径。立足“海丝文化”“世遗之城”优势,活化利用22处世遗点、128项非遗资源,创新“世遗+文明建设”模式,使传统文化成为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启示三:数字治理是增效引擎。建设“文明实践云平台”,实施服务群众“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开发AI软件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以数字化破解资源错配难题,实现服务精准触达,让服务效率倍增。启示四:群众参与是根本动力。创新“积分制+公益基金”激励机制,以礼遇回馈激励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局面。泉州以机制创新破题,通过构建同创机制消弭城乡落差、下沉机制促进要素对流、共建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品牌机制彰显文化特色,探索出一条山海协同、文化浸润的融合发展新路,形成“标准引领、资源互通、文化铸魂、数字赋能”的城乡文明融合新模式,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供稿单位:中共泉州市委文明办
    2025-07-15 09:07无线泉州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