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泉州,刺桐风暖,海丝潮涌。日前,由市委人才办、团市委联合主办的2025年第二期高校青年人才泉州研学营在这座千年古城盛大启幕。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五地“双一流”高校的39名青年才俊跨越山海,共赴这场人文与产业交融的研学。三天时间里,他们穿梭于现代企业车间,对话非遗传承匠心;在“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探寻发展密码,于海丝古港的脉搏中感知时代律动。
活动期间,青年学子们走进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看见千年古城的科技新面貌;在芯智造产业园,近距离接触芯片生产线,感受“泉州智造”的实力;深入了解安踏品牌中心的国潮创新、晋江经验馆的改革故事,体验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生。 高校青年学子走进泉州企业,实地感受蓬勃的产业动能。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吴宗宝 通讯员黄梓濠 摄) “泉州市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排头兵、桥头堡,一直是我们政治学系关注的重要案例。长期以来,泉州在非公党建、民营经济等诸多方面展现出卓越模式和丰富经验,我们多次来取经学习。”南京大学博士生孙喜斌表示,“泉州这座城市有很多的机遇,在学校我也多次向同学、朋友推荐泉州厚实的产业和深厚底蕴的文化,很多同学表达了想到泉州工作生活的愿望。” 在数字经济产业园、芯智造产业园,大家在智能制造中感受发展的脉搏。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天戈十分期待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世遗之城泉州的多元文化交融盛况全面展示。他认为:“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做一些多模态大模型,把泉州相关的文化遗产数据保存下来,让人们更好地去进行交互问答,获取一些更真实更有依据更专业的知识,把闽南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泉州民营经济书写的从“草根创业”到“万亿体量”的传奇,让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延柯十分着迷。“给我一种很有活力很昂扬很有朝气的感觉,能让我感觉到这就是我们闽南人一直强调的‘爱拼才会赢’精神的体现。”赵延柯说,“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再次来到泉州,和这个美丽、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市再次合作。” 作为泉州晋江人,天津大学本科生张依霖表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已融入血液,作为集成电路学子,家乡的产业布局与我职业蓝图密切相关。今日泉州,既有世遗之城的文化自信,又有‘晋江经验’的实干基因。我将把所学投入集成电路的泉州‘芯’征程,与这座城市同频生长。” 古城的红砖古厝、蟳埔女的绚丽簪花,让青年学子深入体验了一次“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生活韵味。 “泉州于我是一部厚重的书——丝路起点、世遗之光、多元文化传说,令人心驰神往。路上闽南红砖厝、古早味香气与人们的亲切笑容,已勾勒出鲜活初印象。”北京大学博士生欧阳姝雨说道,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是泉州让人看到了在“山海相拥”中孕育了独特的城市肌理,以及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活力。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蓬勃活力与包容气质,令人高度赞扬。 清华大学研究生王昭堃被闽南大地的人文底蕴与发展活力所吸引。他表示:“得知要来泉州,当看到行程安排里有非遗馆探秘、数字产业园走访,还有蟳埔民俗体验,瞬间期待值拉满——这座‘海丝名城’,正以开放之姿,等着我们触摸历史、洞察未来。很荣幸与大家一起在非遗传承里悟匠心,在产业创新中探路径,让青春智慧与‘海丝泉州’的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泉州重磅推出人才人口“双增”行动,围绕人才引进、培育、留用全链条精准施策,全力打造“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服务保障,可谓惜才如金、诚意十足。 “泉州人才政策丰厚补助、万套住房、创业基金与导师护航,不仅保障生活,更让我们看到在此潜心研究、踏实发展的广阔前景。”欧阳姝雨告诉记者,作为环境地理学研究者,泉州拥有从滨海到丘陵的完整生态梯度,城乡演变的鲜明特征,以及“晋江经验”等范例,为研究提供了多维样本与实证场景。其历史与创新的交融,更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质平台。 就读于上海大学的研究生邵硕说,无论是“传统工业”还是“现代数字化产业”,泉州都为大学生量身定制了“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全周期支持链:每年释放5万+优质岗位、开放2万+实习机会。这种“来了就是泉州人”的诚意,让人真切感受到:泉州要的不是过客,而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选择奔赴泉州,不只因这里生活惬意,更被人才政策打动。特别是泉州3个月的免费住宿、硕士生专项补贴,以及‘招贤令’里对人才的重视,尽显泉州惜才如金,值得来!”王昭堃表示,希望未来能与清华大学同学一起,在泉州产业一线、文化地标里调研交流,把“世遗文化”与“创新基因”融入青春探索,共话泉州与清华的双向奔赴。 青年有活力,城市有发展。在座谈交流中,团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广大学子深度了解泉州,结合专业知识和广阔视野,为泉州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和青年发展出谋划策;更期待未来能选择留下来,将个人成长融入泉州发展,让青春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绽放光彩。”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