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民营经济如何“接招”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向来以灵活机制和创新活力著称。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民营经济也正迎来新的发展考题——是做被动适应的追随者,还是主动破局的弄潮儿?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主论坛上,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从机遇优势到实践举措,从现实挑战到应对之策,一幅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发展的全景图渐次展开。7月23日,泉州大剧院外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标识。“全球几乎三分之一的专利申请都和数字技术相关,人工智能相关的产权和专利增长了80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正从实验室加速涌入产业现场,赋能千行百业。而民营经济作为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已然站在这股浪潮的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将其对民营经济发展体会总结为四个关键词——“催人”“喜人”“动人”“引人”。其中,“喜人”一词,正是用来形容民营经济展现出的全球活力。他介绍说,过去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已突破1万亿美元,在海外设立企业超4万家,覆盖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营销、本土客服、供应链金融等全链路生态日益成熟,为数字丝路提供了可随时调用的“全球神经元”。在位于福建泉州的安踏智能工厂,传统生产模式已被彻底颠覆。“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不同功能产品,AI动态调度使效率提升300%。”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以亲身经历说明,即便是在被不少人看作是传统产业的运动鞋服行业,如今也“每天都在跟数据、算法、用户场景打交道”,AI正让“老产业”焕发新动能。丁世忠介绍说,从“人找货”到“货找人”,安踏智能工厂AI驱动柔性制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其AI辅助设计系统将产品开发周期从1个月压缩至10天,仅2024年设计订货金额就超20亿元。而在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里,一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杰分享说,“口头协议”“小本记账”仍是不少企业的常见管理方式,与智能化需求形成尖锐反差。为此,其团队开发的数字化系统,可将2.5万个施工任务项数字化,实现了建筑行业的“线上派单”。“工人打开手机APP接受任务,记工单成为发薪唯一依据,就像管理外卖员一样精细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其学院五年间为全球64万人提供知识产权培训,覆盖20万家中小企业;“国际注册体系”帮助数十万项技术跨越国界,免费的知识产权诊断工具支持30种语言,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全球化红利。福建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但挑战依然清晰可见。丁世忠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如果侵权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导致低水平内卷,研发投入、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无从谈起。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也直言,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大规模应用AI,其根源就在于数字化基础薄弱和认知偏差的双重制约,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数据积累,AI便成了无米之炊;对技术边界不清,又容易陷入盲目跟风。全球IPv6论坛创始人兼主席拉提夫·拉蒂德更警示底层支撑的脆弱性:“数据流转需要可验证的IP地址和安全保障”,而当前数据孤岛与安全风险仍是重大挑战。破局之道是什么?多方协同。陈旭东建议民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技术路径,比如生成式AI适合构建企业知识库,传统AI则在生产线视觉检测等场景更易落地。拉提夫・拉蒂德也呼吁把AI、物联网、5G、6G的骨干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具有性价比的网络,更好地分析数据。正如张东刚所说,民营企业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灵活的体制机制、强大的创新能力、深厚的市场根基等独特优势,理应在“数字丝路”建设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方面当主力、打头阵,要大有作为。从泉州古港到“数字丝路”,人工智能正为民营经济打开新空间。相信在政策护航、技术赋能、生态共建下,民营企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当主力、打头阵”,书写更多精彩篇章。来源:光明网、世界互联网大会
    2025-07-27 12:05无线泉州 新闻
  • 这个中国方案,为什么是“妈祖(MAZU)”?
    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构建包含多灾种预警的全球早期预警服务网络,分享中国早期预警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中国气象局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命名为“妈祖(MAZU)”,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妈祖(MAZU)”以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为核心,根据不同国家需求提供可定制、易部署、可持续的技术解决方案。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广受敬仰的海洋守护者、气象守护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精神与早期预警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体现了救助、亲民、智慧的内涵。妈祖文化,向海而兴。妈祖信仰源于泉州,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海上交通贸易十分繁荣的泉州。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这里见证了妈祖从地方信仰上升为官定航海保护神的全过程。”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宋代至清代,官方对妈祖的封号一路由夫人、妃、天妃晋升至天后,许多次都是在泉州天后宫进行册封的。泉州天后宫(陈英杰 摄)泉州古称“刺桐”,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更是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启航,各国商贾不断涌入。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内通城区、外连海港,是海内外商人出海必经之地。为保航行平安,他们或进庙祭拜,或请一尊妈祖坐镇压船,妈祖信仰因此而名扬四海。不仅如此,泉州天后宫还一直是官祭之所。据记载,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平浪静、航海平安。南宋末年开始,这一祈福仪式就在泉州天后宫进行。此后,元、明两朝,朝廷也经常遣官员前来祭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廷钦定春、秋两祭在此举行,从此这一官祭便成为定例。妈祖诞辰祭典仪式(资料图片)因此,与其他妈祖宫庙不同,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年代最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其整体建筑群在形制、风格及其营建方法上基本承袭了闽南建筑的传统,保持“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的特色,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台湾许多妈祖庙宇的建筑范本,也是许多岛内“温陵妈”信众的祖庙。何为“温陵妈”?在台湾,妈祖信仰根据来源地的不同,主要分为“温陵妈”“湄洲妈”和“银同妈”。“温陵”为泉州旧称,“温陵妈”即分灵自泉州天后宫的妈祖。台湾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妈祖庙,就是澎湖天后宫。台湾澎湖天后宫(图源:视觉中国)这座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位于澎湖马公市,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移居澎湖的泉州先民创建,建筑材料均从泉州运去,庙宇建筑结构精巧,浮雕技艺精湛,沿袭了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其实,宋朝时泉州就有居民移居台湾。除了渡过黑水沟的艰辛外,登岛后他们大部分人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继续靠海吃海,所以从家乡请来了妈祖祀奉。久而久之,隶属‘温陵妈’的妈祖庙也就纷纷建立起来。”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举例说,诸如台南温陵妈祖庙、台南鹿耳门圣母庙、鹿港天后宫、台南天后宫、淡水的福祐宫等,大都分灵自泉州天后宫,其庙宇的殿堂、山门、龙柱、石壁、石楣以及上面雕绘的人物、花卉、鸟兽等,同样都是泉州能工巧匠的杰作。“乞龟”是泉州、澎湖两地极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动,泉州天后宫自2007年起,每年都与澎湖天后宫共同举办泉·澎“乞龟”民俗祈福活动。(林劲峰 陈智勇 摄)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峡两岸民间往来日趋频繁,泉州天后宫与岛内妈祖宫庙的交往交流也愈发热络,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两岸。来源:泉州发布综合中国气象局、福建日报、福建发布、泉州晚报等
    2025-07-27 11:28无线泉州 新闻
  • 晋江:磁灶镇苏垵村入选“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推介257个村落为“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其中磁灶镇苏垵村榜上有名!【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晋江台:蔡玉荣【无线泉州】一审:吴丽峰【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7-27 10:44无线泉州 新闻
  • 全省首批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秀典型案例发布 晋江金井镇围头村上榜
    省自然资源厅发布(2025年第一批)《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秀典型案例》,全省7个设区市共有14个村庄入选,其中晋江金井镇围头村上榜。【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晋江台:洪天益【无线泉州】一审:吴丽峰【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7-27 10:42无线泉州 新闻
  • 2025年晋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开营
    已连续举办了11届的晋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再度开启。海峡两岸36所高校的160名设计学子齐聚晋江开启全新的设计之旅。【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晋江台:黄鸿添 邓彬彬【无线泉州】一审:吴丽峰【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
    2025-07-27 10:40无线泉州 新闻